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新聞中心 > 新聞中心

冷凍食品保質期多長才合適?
發布時間:2015-11-13
進口肉24個月,國產12個月,凍品保質期國內外差距大引發業內人士吐槽:冷凍食品保質期多長才合適?
為避免出現食品安全事件,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,并建立可追溯系統
曾經,“肯德基被曝油條保質期長達9個月”引來消費者和媒體熱議。如今,凍品保質期的問題再次引人關注。在“福喜過期肉事件”后,凍品保質期問題在業內引發了廣泛討論,多數企業把握不準凍品保質期應該為多久,也不知怎樣確定產品保質期的長短,相關的市場規范有待進一步細化。
【市場】
法規不同
國內外凍品保質期長短不一
“就保質期這一點,我們就跟老外有大差別?!苯?,國內牛肉生產商趙先生向記者反映,國內冷凍牛肉產品由于保質期太短,相比進口牛肉處于劣勢。
“比如充斥中國市場的澳大利亞進口牛肉,保質期24個月。而我們產的牛肉,質量技術監督局要求12個月,這不公平!”趙先生說,這對于像他一樣的國產牛肉生產商來說,成本會增加很多?!氨Y|期比人家短一半,推動商品的周轉,以及管理庫存,付出的辛苦和代價就要大得多?!?br /> 按照趙先生的說法,假設同期生產的牛肉產品已經存放11個月了,國產牛肉生產商得趕緊處理掉,因為再有一個月就過保質期了,他們就算做一個月的促銷降價也得賣,過了保質期就賣不了了。但是澳大利亞進口的牛肉保質期24個月,同時期完全不必著急著賣,因為它可以找到合適的客戶,按照合理的價格銷售。
事實上,不單國內外牛肉產品的保質期不等,其他品類凍品的保質期也不一樣。以蝦仁餛飩為例,國內普遍產品保質期為12個月,泰資正大集團的產品保質期為24個月。國內速凍產品其他品類,保質期也普遍為12個月。
此外,國內同樣品類的產品保質期也不同,以“鮮美來”和“惠之園”為例,“鮮美來”品牌的凍帶魚保質期為9個月,另一品牌“惠之園”的凍帶魚保質期則12個月,當然前提都在-18℃的貯存條件下。而凍帶魚產品除外,這兩個品牌其他產品保質期均為12個月,沒什么差別。
據一位做進口貿易的業內人士介紹,國外產品保質期也不等,例如澳大利亞冷凍牛肉保質期,就有8個月、12個月,及24個月幾種。
【困惑】
標準混亂
產品保質期如何定?
那么,凍品的保質期究竟多久適合,有沒有國家標準規定呢?
據記者查閱,牛肉方面有《GB/T17238-2008鮮凍分割牛肉》適用,該標準規定:“凍分割牛肉應貯存在低于-18℃的冷藏庫內,貯存不超過12個月?!辈贿^這僅是個推薦性標準,也就是說,并沒有強制凍牛肉保質期為12個月。
除卻牛肉這個推薦性標準以外,其他肉類凍品保質期尚無明確規定?!端賰鍪称芳夹g規程(GB 8863—88)》及其他標準里,也沒有關于保質期的標準要求。只有水產方面有明確規定。
而2005年出臺實施的《鮮、凍動物性水產品衛生標準(GB2733-2005)》則強制規定:冷凍產品應包裝完好地貯存在-15℃至-18℃的冷庫內,貯存期不得超過9個月。
一位業內人士認為,國標對于保質期的要求不合適。理由有三:不同的產品,保質期可以不同;相同的產品不同工藝,保質期也可以不同;相同的產品,相同的工藝,不同的要求,保質期也可以不同。
“保質期是企業對消費者的承諾,是自己定的,和國標沒有關系?!鄙鲜鰳I內人士指出,作為廣泛適用的國家標準,不應該有最長保質期的約束?!澳膫€企業的技術領先,可以使產品的保質期延長,哪個企業就可以制定更長保質期的企業標準?!?br /> 事實上,多數企業不知道如何確定產品的保質期,因為沒有文獻可依。早在2006年,食品論壇里就有人求助冷凍產品應該打多久的保質期,以及產品保質期測定方法。
有人答,“12個月,這個沒爭議?!庇腥私ㄗh,“產品有沒有標準,看看同類的產品怎么規定的,也能減少人力物力?!币灿腥苏f,凍品保存兩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,比如國家戰略儲備肉存一兩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都有。
【爭議】
多重因素影響保質期長短,不能一概而論
對于上述情況,蒙都羊業食品有限公司技術總工李猛稱,“12個月”是個大環境,但真正產品的保質期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而定。一般情況下,保質期是按照企業硬件設施和管理水平、質管手段可達到的產品保存期限。
“12個月的保質期,只是企業和官方理解,而新建的企業保質期打12個月肯定是不合適的?!崩蠲驼f,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打3個月的保質期,然后送檢技術監督局。同批次產品延續儲存6個月后再繼續送檢,6個月過后產品沒問題,就可以打6個月的保質期。以此類推,只有12個月以后產品仍然合格,才可以打12個月的保質期,要有證明材料。
多位技術人員稱,只要產品檢驗合格,國內產品24個月的保質期也是可以的。而如果有企業看別的企業打24個月的保質期,也跟著打,但是管理、技術等水平達不到,最終責任則要由企業自己承擔。
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一名高級工程師指出:“保質期受畜種、初始菌數、工藝條件、包裝形式等多種因素影響,不能一概而論。產品保質期無國家標準,其保質期的最終確定需要根據保藏實驗結果進行確定?!?br /> 對此,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、科學松鼠會成員云無心曾表認同。在他看來,達到多長的保質期、使用什么樣的配方、控制多少成本,應該取決于不同企業對自己產品的定位,是經營策略的體現。因為過了保質期的產品,并不等于不能食用了,只是產品色澤、口感或其他方面發生了變化而已。
國內某知名肉食公司的技術總監補充說:“并不是說保質期長了就好,貯存不當,產品可食用期就會縮短。但也不是保質期長了就不好,根據衛生控制、冷凍工藝技術、儲運條件等,可能國外保質期18個月的產品比國內10個月的還要好?!?br /> 【呼吁】
應嚴格監管,并建立可追溯系統
據了解,速凍食品一般在保質期的1/3時間內,超市才允許其通過驗收、上架銷售;若發現保質期超過2/3的速凍食品,超市會直接退還給供貨商或提前做降價促銷處理。因此,多數銷售商追求過長保質期,從而延長產品售賣期,有的通過正規工藝技術,有的則“篡改生產日期”。
商超渠道有嚴格監控,但在流通渠道就比較亂。有業內人士提出,假設一批進口肉1月份生產,6月份運輸到中國,那么剩下的保質期再加工應當怎么計算?國外凍肉運輸到國內,通常是卷肉或板肉,經銷商進一步切片包裝銷售,這些產品的保質期應該如何計算?
河南伊賽牛肉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指出,即便是國產原料,也存在這個問題。例如某批次國產凍牛肉保質期12個月,在第十個月時用做原料生產加工,這批原料的保質期實際上只剩下2個月,那么以此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的保質期,又該如何計算呢?原料保質期會對食品品質產生明顯影響。
該人士說,雖然過了保質期的產品不等于“壞了”,但是企業對于可能將要承擔的責任還是會擔心。因此,雖然其公司做過實驗,牛肉凍品品質在14個月時依然沒有問題,但仍然不敢脫離“12個月的大環境”。
這位技術人員認為,保質期測定要有科學依據,并結合企業資質去判定。由于冷凍工藝本身的特性,只要在保存上加以注意,一般很難過期?!暗窃?18℃下,凍牛肉到底能保存多長時間,這需要權威機關的針對性實驗,而不是企業用不統一的方法制定企業標準?!?br /> 對于這種情況,李猛認為是個市場漏洞,他呼吁相關部門嚴格監管,因為“‘大環境’是12個月,保質期都打12個月,如果官方檢測不嚴格,銷售商就會鋌而走險?!彼€建議,應當建立可追溯系統,追溯原料
“壽命”。
■相關新聞
產品保質期不做硬性規定
近日,浙江省衛生計生委發布《冷鮮禽加工經營衛生規范》,為強制性地方標準,適用于浙江省境內冷鮮雞、鴨和鵝的加工,冷鮮鵪鶉和鴿子可參照執行,10月1日起正式實施。該《規范》對冷鮮禽生產經營過程中檢疫、屠宰、貯存、運輸、檢驗、銷售等環節中場所、設施、人員的“安全衛生要求”進行了規定。
值得關注的是,《規范》對冷鮮禽沒有制定具體的產品保質期。浙江省預防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叢黎明介紹,對于保質期問題,他們起草規范時曾有過爭執,“到底要不要明確規定保質期,我們考慮了很久。在實際調查過程中,我們發現企業保質期的情況有些不同,企業會根據各自的加工工藝及包裝形式等來確定?!?br /> 該《規范》雖然沒對產品保質期進行強制規定,但要求企業根據科學研究實驗結果自行確定保質期。制定規范時,相關部門也做了實驗室檢測,發現一般三天內,產品微生物指標能符合國家《鮮、凍禽產品》和農業部的相關規定。超過保質期的產品不得銷售。
散裝冷鮮禽要有5項內容。該《規范》明確規定所有進入市場的冷鮮禽都要有“一證兩標”,即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和相關部門出具的檢疫合格標志、企業自己的產品信息標識。
現在市面上銷售的冷鮮禽,分為預包裝和散包裝兩種形式。除了預包裝的產品標簽應符合國家相關規定,新規定實施后,散裝冷鮮禽產品的外包裝也要有“標準身份證”——至少要標明5項內容:產品名稱、加工日期及保質期、企業名稱、地址及聯系方式、運輸及貯存方式。
為避免出現食品安全事件,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,并建立可追溯系統
曾經,“肯德基被曝油條保質期長達9個月”引來消費者和媒體熱議。如今,凍品保質期的問題再次引人關注。在“福喜過期肉事件”后,凍品保質期問題在業內引發了廣泛討論,多數企業把握不準凍品保質期應該為多久,也不知怎樣確定產品保質期的長短,相關的市場規范有待進一步細化。
【市場】
法規不同
國內外凍品保質期長短不一
“就保質期這一點,我們就跟老外有大差別?!苯?,國內牛肉生產商趙先生向記者反映,國內冷凍牛肉產品由于保質期太短,相比進口牛肉處于劣勢。
“比如充斥中國市場的澳大利亞進口牛肉,保質期24個月。而我們產的牛肉,質量技術監督局要求12個月,這不公平!”趙先生說,這對于像他一樣的國產牛肉生產商來說,成本會增加很多?!氨Y|期比人家短一半,推動商品的周轉,以及管理庫存,付出的辛苦和代價就要大得多?!?br /> 按照趙先生的說法,假設同期生產的牛肉產品已經存放11個月了,國產牛肉生產商得趕緊處理掉,因為再有一個月就過保質期了,他們就算做一個月的促銷降價也得賣,過了保質期就賣不了了。但是澳大利亞進口的牛肉保質期24個月,同時期完全不必著急著賣,因為它可以找到合適的客戶,按照合理的價格銷售。
事實上,不單國內外牛肉產品的保質期不等,其他品類凍品的保質期也不一樣。以蝦仁餛飩為例,國內普遍產品保質期為12個月,泰資正大集團的產品保質期為24個月。國內速凍產品其他品類,保質期也普遍為12個月。
此外,國內同樣品類的產品保質期也不同,以“鮮美來”和“惠之園”為例,“鮮美來”品牌的凍帶魚保質期為9個月,另一品牌“惠之園”的凍帶魚保質期則12個月,當然前提都在-18℃的貯存條件下。而凍帶魚產品除外,這兩個品牌其他產品保質期均為12個月,沒什么差別。
據一位做進口貿易的業內人士介紹,國外產品保質期也不等,例如澳大利亞冷凍牛肉保質期,就有8個月、12個月,及24個月幾種。
【困惑】
標準混亂
產品保質期如何定?
那么,凍品的保質期究竟多久適合,有沒有國家標準規定呢?
據記者查閱,牛肉方面有《GB/T17238-2008鮮凍分割牛肉》適用,該標準規定:“凍分割牛肉應貯存在低于-18℃的冷藏庫內,貯存不超過12個月?!辈贿^這僅是個推薦性標準,也就是說,并沒有強制凍牛肉保質期為12個月。
除卻牛肉這個推薦性標準以外,其他肉類凍品保質期尚無明確規定?!端賰鍪称芳夹g規程(GB 8863—88)》及其他標準里,也沒有關于保質期的標準要求。只有水產方面有明確規定。
而2005年出臺實施的《鮮、凍動物性水產品衛生標準(GB2733-2005)》則強制規定:冷凍產品應包裝完好地貯存在-15℃至-18℃的冷庫內,貯存期不得超過9個月。
一位業內人士認為,國標對于保質期的要求不合適。理由有三:不同的產品,保質期可以不同;相同的產品不同工藝,保質期也可以不同;相同的產品,相同的工藝,不同的要求,保質期也可以不同。
“保質期是企業對消費者的承諾,是自己定的,和國標沒有關系?!鄙鲜鰳I內人士指出,作為廣泛適用的國家標準,不應該有最長保質期的約束?!澳膫€企業的技術領先,可以使產品的保質期延長,哪個企業就可以制定更長保質期的企業標準?!?br /> 事實上,多數企業不知道如何確定產品的保質期,因為沒有文獻可依。早在2006年,食品論壇里就有人求助冷凍產品應該打多久的保質期,以及產品保質期測定方法。
有人答,“12個月,這個沒爭議?!庇腥私ㄗh,“產品有沒有標準,看看同類的產品怎么規定的,也能減少人力物力?!币灿腥苏f,凍品保存兩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,比如國家戰略儲備肉存一兩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都有。
【爭議】
多重因素影響保質期長短,不能一概而論
對于上述情況,蒙都羊業食品有限公司技術總工李猛稱,“12個月”是個大環境,但真正產品的保質期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而定。一般情況下,保質期是按照企業硬件設施和管理水平、質管手段可達到的產品保存期限。
“12個月的保質期,只是企業和官方理解,而新建的企業保質期打12個月肯定是不合適的?!崩蠲驼f,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打3個月的保質期,然后送檢技術監督局。同批次產品延續儲存6個月后再繼續送檢,6個月過后產品沒問題,就可以打6個月的保質期。以此類推,只有12個月以后產品仍然合格,才可以打12個月的保質期,要有證明材料。
多位技術人員稱,只要產品檢驗合格,國內產品24個月的保質期也是可以的。而如果有企業看別的企業打24個月的保質期,也跟著打,但是管理、技術等水平達不到,最終責任則要由企業自己承擔。
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一名高級工程師指出:“保質期受畜種、初始菌數、工藝條件、包裝形式等多種因素影響,不能一概而論。產品保質期無國家標準,其保質期的最終確定需要根據保藏實驗結果進行確定?!?br /> 對此,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、科學松鼠會成員云無心曾表認同。在他看來,達到多長的保質期、使用什么樣的配方、控制多少成本,應該取決于不同企業對自己產品的定位,是經營策略的體現。因為過了保質期的產品,并不等于不能食用了,只是產品色澤、口感或其他方面發生了變化而已。
國內某知名肉食公司的技術總監補充說:“并不是說保質期長了就好,貯存不當,產品可食用期就會縮短。但也不是保質期長了就不好,根據衛生控制、冷凍工藝技術、儲運條件等,可能國外保質期18個月的產品比國內10個月的還要好?!?br /> 【呼吁】
應嚴格監管,并建立可追溯系統
據了解,速凍食品一般在保質期的1/3時間內,超市才允許其通過驗收、上架銷售;若發現保質期超過2/3的速凍食品,超市會直接退還給供貨商或提前做降價促銷處理。因此,多數銷售商追求過長保質期,從而延長產品售賣期,有的通過正規工藝技術,有的則“篡改生產日期”。
商超渠道有嚴格監控,但在流通渠道就比較亂。有業內人士提出,假設一批進口肉1月份生產,6月份運輸到中國,那么剩下的保質期再加工應當怎么計算?國外凍肉運輸到國內,通常是卷肉或板肉,經銷商進一步切片包裝銷售,這些產品的保質期應該如何計算?
河南伊賽牛肉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指出,即便是國產原料,也存在這個問題。例如某批次國產凍牛肉保質期12個月,在第十個月時用做原料生產加工,這批原料的保質期實際上只剩下2個月,那么以此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的保質期,又該如何計算呢?原料保質期會對食品品質產生明顯影響。
該人士說,雖然過了保質期的產品不等于“壞了”,但是企業對于可能將要承擔的責任還是會擔心。因此,雖然其公司做過實驗,牛肉凍品品質在14個月時依然沒有問題,但仍然不敢脫離“12個月的大環境”。
這位技術人員認為,保質期測定要有科學依據,并結合企業資質去判定。由于冷凍工藝本身的特性,只要在保存上加以注意,一般很難過期?!暗窃?18℃下,凍牛肉到底能保存多長時間,這需要權威機關的針對性實驗,而不是企業用不統一的方法制定企業標準?!?br /> 對于這種情況,李猛認為是個市場漏洞,他呼吁相關部門嚴格監管,因為“‘大環境’是12個月,保質期都打12個月,如果官方檢測不嚴格,銷售商就會鋌而走險?!彼€建議,應當建立可追溯系統,追溯原料
“壽命”。
■相關新聞
產品保質期不做硬性規定
近日,浙江省衛生計生委發布《冷鮮禽加工經營衛生規范》,為強制性地方標準,適用于浙江省境內冷鮮雞、鴨和鵝的加工,冷鮮鵪鶉和鴿子可參照執行,10月1日起正式實施。該《規范》對冷鮮禽生產經營過程中檢疫、屠宰、貯存、運輸、檢驗、銷售等環節中場所、設施、人員的“安全衛生要求”進行了規定。
值得關注的是,《規范》對冷鮮禽沒有制定具體的產品保質期。浙江省預防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叢黎明介紹,對于保質期問題,他們起草規范時曾有過爭執,“到底要不要明確規定保質期,我們考慮了很久。在實際調查過程中,我們發現企業保質期的情況有些不同,企業會根據各自的加工工藝及包裝形式等來確定?!?br /> 該《規范》雖然沒對產品保質期進行強制規定,但要求企業根據科學研究實驗結果自行確定保質期。制定規范時,相關部門也做了實驗室檢測,發現一般三天內,產品微生物指標能符合國家《鮮、凍禽產品》和農業部的相關規定。超過保質期的產品不得銷售。
散裝冷鮮禽要有5項內容。該《規范》明確規定所有進入市場的冷鮮禽都要有“一證兩標”,即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和相關部門出具的檢疫合格標志、企業自己的產品信息標識。
現在市面上銷售的冷鮮禽,分為預包裝和散包裝兩種形式。除了預包裝的產品標簽應符合國家相關規定,新規定實施后,散裝冷鮮禽產品的外包裝也要有“標準身份證”——至少要標明5項內容:產品名稱、加工日期及保質期、企業名稱、地址及聯系方式、運輸及貯存方式。
上一篇:福建發布六項食品安全工作重
沒有下一篇